英偉達CEO黃仁勛近日在公開演講中對中國人工智能發展作出最新研判,直言中國是“意志堅定、能力超群的國家”,并強調中美在AI領域的競爭將是一場“持久戰”,短期內難以決出勝負。這一觀點引發全球科技界對中美AI實力格局的重新審視。
“中國AI人才儲備占據結構性優勢”黃仁勛在分析中多次提及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優勢。他指出,全球約50%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員具有中國教育背景,而美國頂尖AI實驗室中同樣遍布中國科研人才。“中國不僅培養了龐大的本土人才庫,還通過學術交流與產業實踐形成了全球影響力。”這一觀點得到第三方數據佐證——美國保爾森基金會旗下智庫Macro Polo研究發現,全球頂尖AI研究者中,47%本科畢業于中國高校,遠超美國的18%。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等機構更是在AI論文發表量及高引論文排名中持續領跑。
技術追趕速度超預期黃仁勛特別強調中國在AI研究質量上的快速突破。斯坦福大學2025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顯示,中美頂級大語言模型性能差距已從2023年的17.5%大幅縮小至0.3%。中國在AI專利申請量(占全球70%)和生成式AI應用落地速度上的表現尤為突出,例如電商、醫療、金融等領域已出現多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方案。這種“量變引發質變”的趨勢,令國際社會對中國AI發展路徑產生新認知。
“持久戰”背后的多維博弈盡管認可中國進步,黃仁勛仍對中美技術競爭態勢作出審慎判斷。他認為,美國在基礎研究、芯片制造和開源生態領域仍具先發優勢,而中國正通過政策支持與企業投入加速補齊短板。“AI競爭不僅是技術競賽,更是產業鏈韌性、應用場景適配性和全球協作能力的綜合較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專家分析指出,中國在AI治理框架構建和垂直領域商業化方面的探索,正在形成差異化競爭力。
當前,全球AI產業正步入“千模大戰”后的新階段。黃仁勛的言論既折射出美國科技領袖對中國AI崛起的警覺,也承認了技術全球化背景下競爭與合作并存的現實。隨著中國AI產業從“跟跑”向“并跑”乃至“領跑”階段過渡,這場被黃仁勛定義為“沒有終局”的持久戰,或將重塑未來十年全球科技權力版圖。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