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畢馬威中國在北京舉辦“新能源企業‘出海’系列之啟航歐美發布會”,發布《新能源企業出海系列洞察之啟航歐美》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解析中企進軍歐美市場的戰略路徑與破局之道。
《報告》顯示,歐盟為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通過“歐盟綠色新政”“凈零工業法案”等政策組合拳,將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標提升至45%,并計劃投入5840億歐元用于檢修、改善和升級電網,為光伏、儲能、輸配電設備等領域創造千億級市場機遇。
以儲能為例,2024年歐洲儲能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報告》提到,得益于多方因素,歐洲新能源市場在儲能系統方面的價格以及盈利顯著好于國內。一方面,歐洲消費者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度較高,愿意為新能源產品支付更高的價格。另一方面,歐洲各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激勵政策,例如稅收優惠、提供補貼等,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于國內企業出海而言,歐洲市場可為其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可觀的利潤回報。
值得關注的是,歐美電網的智能化、數字化改造和升級需求日益迫切,這將為電網產業鏈上下游帶來大規模的投資機遇。畢馬威中國董事、亞太區及中國能源及天然資源行業主管合伙人蔡忠銓表示,中國的優勢在于全系統產業鏈的完整性、卓越的生產效率與成本控制。憑借這些優勢,中國有望在全球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
盡管當前國際間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給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帶來諸多變量,但歐美市場作為全球新能源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依然是中企全球化布局的關鍵目標。《報告》也提到了中國企業在“出海”過程中需要意識到面對發達市場對中國新能源產業長期性的防御所帶來的一系列挑戰。
面對貿易壁壘與政策波動,《報告》認為,企業需通過多區域分散產能降低因目的國家或地區政策突變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未來“出海”企業應考慮從“中國+1”模式向“+N”模式擴展,在優先選擇政策窗口地區以提升市場響應速度的同時,探索境外經貿合作區(如RCEP和“一帶一路”共建國等)進行布局。
面對競爭,《報告》認為,企業需以核心技術驅動與品牌建設的“雙輪”戰略站穩腳跟,以儲能行業為例,既要提升電芯能量密度、循環壽命等技術壁壘,亦需通過"技術+場景+服務"的生態構建模式構筑護城河,同時通過系統化的品牌形象塑造質量優、創新能力強和可靠性高的品牌內涵。
此外,企業需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推進“出海”的深度和廣度。縱向從制造向服務和消費深耕,實現“端到端”的閉環;橫向從產業鏈橫向化發展的角度出發,一方面“出海”企業可以加強與關聯企業的戰略合作,另一方面則需要加強與專業服務業的戰略合作。
南都記者 趙唯佳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