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個月,抖音網紅“柴懟懟”發布多則視頻,指控知名零售企業胖東來以“低成本玉石牟取暴利”,稱其玉石產品“成本幾百元卻售價數千至數萬元”,引發輿論熱議。胖東來迅速回應,公開2025年一季度和田玉銷售數據,銷售額2190萬元,毛利率20%,并開放第三方檢測,承諾消費者可憑權威機構鑒定結果全額退貨。然而,“柴懟懟”并未停止質疑,還號召粉絲組建“維權群”聯合鑒定。
事件持續發酵后,4月25日胖東來以“商業詆毀、侵犯名譽權”為由起訴“柴懟懟”,索賠不低于500萬元;5月3日,抖音平臺認定“柴懟懟”29條視頻侵權,下架內容并限制賬號權限一個月。但截至此時,侵權視頻已累計播放超千萬。同時,許昌市場監管部門檢查胖東來玉石業務,確認其銷售合規、毛利率符合聲明數據,平息部分輿論質疑。但胖東來官網于5月6日關閉,再次引發猜測。
事件中,胖東來創始人于東來態度強硬,呼吁法律嚴懲“網絡碰瓷”,整個過程也引發公眾對民營企業營商環境與網絡生態的持續討論。
一方面,事件折射出流量經濟下輿論監督與商業競爭的復雜博弈,暴露了“不負責任抹黑民營企業”對營商環境的潛在威脅。放任此類行為蔓延,企業需耗費大量精力應對不實指控,從胖東來創始人“考慮關停企業”的極端言論中,看出面對惡意攻擊的無奈。另一方面,以“打假”為名的流量炒作,也有“偽監督”“實流量碰瓷”之嫌。數據顯示,“柴懟懟”關聯的17家存續企業中,多家涉及珠寶業務,玉石單品售價近2萬元,近90天直播帶貨銷售額達50萬至75萬元。
社會上對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惡意揣測從來不是新鮮事。今年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6個企業名譽權司法保護典型案例,劍指侵害企業名譽權的“唯流量”“抹黑”“黑稿”等行為,意在正視并糾正這些虛假、抹黑、偏激言論,為民營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此次事件再次凸顯平臺監管的重要性,完善內容審核與處罰機制已迫在眉睫。不負責任的網絡攻擊不僅損害單個企業,也會侵蝕社會對民營經濟的整體信任,健康的營商環境需要“雙向保護”——既要鼓勵公眾行使監督權,但也要明確“商業詆毀”與“輿論監督”的界限,防止“偽正義”、“惡意抹黑”成為扼殺企業發展的無形之手。
原標題:《胖東來與網紅“柴懟懟”真的只是互懟嗎?|視頻評論》
欄目主編:簡工博
本文作者:解放日報 謝飛君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