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各個領域里的具身智能機器人正成為我們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的助手,各行各業的機器人,也在不斷精進自己的本領,迎接更高難度的挑戰。
在重慶郭家沱長江大橋,懸索橋主纜檢測機器人“攀登者2號”進行了應用測試。這個形似蜘蛛俠的仿生機器人,依靠8個“爪子”一樣的夾抓,穩穩依附在鋼筋制成的橋梁主纜上,在橋梁主纜開展智能化檢測。它的攀爬速度可達5~10米每分鐘,續航能力達到6~8個小時,從爬行機理上確保機器人安全不墜落。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機器人系統中心副主任 劉鵬飛:一方面是對拉索做一個檢測,發現哪里有漏水破損,后期也是希望能夠利用機器人帶著熱熔槍去做打磨和修補,替代人工完成高空作業。以一座比如說200根斜拉索特大橋為例,人工一般需要20天左右,它需要封路,而且人工只能檢測二三十米以內的一個高度,然后我們的最新款的斜拉索機器人,它可以多機并發,就是現場一個施工小組兩個人,可以同時控制3到4臺機械并行化去操作,大概5天左右就能把一座大橋給檢測完了,也不需要封路。
“攀登者號”安裝了9個視覺傳感器,可以實現360度圖片收集,可以通過繩索外表準確辨別橋梁纜繩是否存在破損,準確率達到95%左右,識別精度能達到0.2毫米。為了讓它能夠穩定工作,團隊在五年的研發中突破了一系列技術難題。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機器人系統中心副主任 劉鵬飛:像這個主纜機器人,一個是它的夾抱系統,因為它快到頂點的時候傾斜角特別大,怎么保證機器人不滑落,更穩定地爬行,這是它結構上的。第二個是我們的軟件和智能算法部分,對病蟲害更精準識別,因為主纜的下半部分,剛好雨水堆積到那里會變得比較臟,怎么識別出來是水漬污漬還是真正的劃痕破損,這個方面也是需要我們建立一個橋梁病蟲害的數據庫,然后更精準地識別。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