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卿晨璟靚因參與"酒托"詐騙被通緝,其容貌出眾的通緝照意外引發網絡關注,被冠以“最美通緝犯”的標簽。這個標簽本身就體現了互聯網對嚴肅議題的娛樂化處理傾向。之后的劇情發展更是值得玩味:服刑、出獄、一度參與反詐宣傳,最后又轉型網紅。
違法犯罪經歷豈能成為流量密碼?這種行為本質上是對法治精神的褻瀆。卿晨璟靚在服刑出獄后,不思悔改重新做人,反而試圖將自己的犯罪經歷包裝成吸引眼球的賣點,這種行為無異于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更向社會傳遞了極其錯誤的價值導向。當“流量為王“成為鐵律,一些人不惜以突破道德底線、挑戰法律紅線的方式博取關注,這種行為不僅扭曲了社會價值觀,也污染了網絡空間的生態環境。
盡管平臺最終對相關賬號采取了封禁措施,但這種“先放任、后治理”的被動姿態,暴露出平臺內容審核機制的滯后性。平臺不應該成為違法犯罪經歷“洗白”的助推器,而要把好內容審核關,劃清道德與法律的紅線。
違法犯罪經歷不是謀利的資本,更不該成為博取眼球的工具。2023年1月,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就發布消息稱,全面排查清理以“刑滿釋放”為標簽的搞笑、賣慘、博取流量的不良網絡視聽內容,200余個賬號被處置,也正是為此類事件定性,刑滿釋放人員不能以炫耀姿態在互聯網招搖過市>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