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上午,第三屆中國蟬茶(紫金)開采節在河源市紫金縣客茶谷開幕。活動現場正式發布《蟬茶種植技術規程》(下稱《規程》)。
據悉,《規程》由河源市農業農村局牽頭立項并歸口管理,聯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紫金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及紫金縣茶葉協會等產學研單位共同編制完成,凝聚了產學研多方智慧與豐富的生產實踐。
《規程》系統規范了蟬茶種植的術語定義、基地選址、茶園開墾、品種選育、移栽技術、栽培管理及生產記錄等全流程技術標準,適用于河源市行政區劃內的蟬茶種植管理。標準中的蟬茶特指采用經茶小綠葉蟬取食后的茶樹鮮葉為原料,經特定工藝制成的具顯著蜜香特征的茶產品,其中紫金縣蟬茶為典型代表。
活動現場,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院研究員凌彩金就《規程》的編制概況、適用范圍、關鍵技術規范、質量追溯體系等方面作介紹。
其中,在品種選育標準上,《規程》推薦選用金萱(臺茶12號)、臺茶17號、瑞香、軟枝烏龍、青心大冇等適制性強、品質優異的優良品種,確保原料品質基礎。在質量追溯體系上,《規程》規定要建立全程可追溯檔案管理制度,對投入品來源、使用記錄、農事操作等關鍵節點實施電子化建檔,確保從茶園到茶杯的全鏈條溯源。
“《規程》的實施將系統構建蟬茶標準化種植體系,通過生態化種植管理模式,在保障產品獨特蜜香品質的同時,推動河源茶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凌彩金說。
文/圖:南方+記者 黃敏立
通訊員 黃從高 甘建樓
【作者】 黃敏立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