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國家“十四五”電力規劃重點項目——500千伏獅南甲乙線改造工程正式投產送電。該工程的水上輸電鐵塔高達264.5米,刷新國內紀錄,并且可將粵港澳大灣區三大核心輸電通道之一的輸送容量提升40%,單回線路最大載流量達4000安培,相當于為大灣區新增一條“電力高速公路”。
作為國家“西電東送”戰略關鍵工程,500千伏獅南甲乙線工程已安全運行38年。因設施老化、抗風標準升級及用電需求激增,工程改造迫在眉睫。然而,該工程所在的獅子洋水域是日均船舶流量超4000艘次的“黃金水道”,臺風頻發區、航運密集帶、生態敏感區交織出復雜的環境,對技術挑戰大。
據廣州供電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建設團隊創新應用我國南方地區最高的新型雙臂彎落地“抱桿”技術,實現占地縮小20%、臂展延長25%、載重提升45%,配合17級抗風設計,讓264米高塔以“每4天長高20米”的速率拔節生長。該技術不僅確保了水上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還大幅減輕了施工人員的體力負擔和時間成本,為國內跨海輸電工程樹立了新的技術標桿。
在施工階段,項目管理單位投入150組傳感器構建“數字孿生塔”,實時監測應力、位移等數據;AI算法實現抱桿底座毫秒級自適應調平;無人機搭載三維激光點云設計,使高空設備隱患識別準確率達99.2%。
在驗收階段,設備運維單位構建了“全向環境感知+自主飛行”的輸電線路全景數字化驗收模式,首次完成了從桿塔建模、導地線仿線、桿塔精細化的全覆蓋式無人機驗收,實現了設備高質量、高精度檢查,不僅彌補了海上高塔人工驗收的盲區,更大幅降低了人工登塔、走線高空風險,使得設備驗收效率提升4倍以上。
隨著夏季用電高峰臨近,該工程的投運將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南部通道輸電能力至300萬千瓦,滿足超200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作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關鍵拼圖,工程使“西電東送”通道事故支援響應提速30%,可支撐南沙自貿試驗區、深中通道、獅子洋通道等重大項目,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電力服務。
來源:科技日報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