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日,重慶市榮昌區人民政府食堂“米飯蒸了半噸多”沖上熱搜話題第一。據媒體報道,這個平日里略顯嚴肅的辦公場所,突然變身“網紅打卡地”,單日接待游客7000人次,1500斤豬肉炒到鍋鏟冒煙。這場看似偶然的“食堂狂歡”,或許也是公共服務領域的一次破圈實驗,為地方治理理念的變革提供了有益參考。
根據一些網友描述,榮昌區政府食堂開放首日,排隊取餐的隊伍蜿蜒數百米,游客們舉著手機直播“食堂干飯”。食堂內定價為3元、5元、8元、10元和18元套餐的菜品,讓不少游客直呼“真香”。每次飯菜一端上來就秒空,餐盤、飯碗都不夠用了。
榮昌并非孤例,這個“五一”假期,全國多地政府上演“開門迎客”的暖心操作。江蘇蘇州免費開放近3.5萬個機關停車位,附贈景點路線圖,提供雨傘和休憩桌椅;江蘇東海縣政府食堂也對外開放,50家單位共提供3600余個免費停車位;浙江衢州市政府食堂主打“鮮辣衢州”風味,18元一份的套餐豐盛管飽,還有風味小吃附贈;安徽黃山市徽州區政府食堂,游客花15元就能品嘗徽州刀板香,掃碼還能獲取周邊民宿、手工作坊的優惠券……游客打卡政府食堂,在某些旅游城市也似乎成為一個新玩法。
游客們在東海縣政府食堂內就餐。圖片來源:東海發布
各地政府食堂紛紛對外開放,僅是提供一頓餐飯那么簡單嗎?這一看似細小的舉措,首先是傳遞出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當游客與辦公人員共享同一張餐桌,機關大院所謂神秘感和距離感也會在煙火氣淡去。這種物理空間的開放,某種意義上也是一次服務理念的升級——什么叫以誠相待?什么叫熱情好客?一頓飯就能讓人親身體會。也許,游客感受到的不僅是舌尖上的滿足,更是被尊重的歸屬感。
政府食堂開放的另一層意義,在于優化了公共資源的再分配。節假日期間,機關食堂利用率較低,而景區周邊餐館卻人滿為患。通過“錯峰共享”將閑置資源轉化為民生紅利,也為公共服務創新提供了新思路。從食堂起步,或許還可以延伸到更多服務領域。
此外,“開門迎客”的流量,還能轉化為當地老百姓的真金白銀。以榮昌為例,據說政府食堂周邊3公里已形成了“打卡經濟帶”,一些商戶在這里搶占有利地形:陶藝工坊推出當地文創茶杯,豬兒粑店鋪日銷破萬枚,民宿預訂量激增300%。更重要的是,這類“以食為媒”的推廣方式,讓游客從“到此一游”變為“深度體驗”,并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打卡,為城市旅游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半噸米飯”的背后,有一座城市俯身傾聽民意、開門廣迎遠客的姿態。這種姿態,不僅是破解文旅競爭同質化、重塑城市親和力的必需,也是在更多領域服務百姓的必需。
(陸威)
上觀號作者:交匯點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