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蘇丹(常州大學)
母親節(jié)前夕,山東泰安寧陽第十一中學的孩子們紛紛給母親打電話,向母親訴說著埋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愛意。“媽媽,我愛你!”短短五個字,卻讓孩子們如鯁在喉。但在母親一遍遍擔心地詢問下,愛意終于被宣之于口。
5月11日,正值母親節(jié),也許是被孩子們這份熱烈的愛所觸動,不少網(wǎng)友在評論區(qū)中留下了自己愛的宣言:“‘媽媽’真的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詞!”“媽媽,我愛你!”“垃圾桶里也許會有玫瑰花,但絕不會有康乃馨。”更有網(wǎng)友感慨:“日歷上的母親節(jié)會循環(huán)往復,但媽媽的青春不會。愛意趁早,才能追上歲月的腳步。”確實如此,無論是公益廣告中“別讓等待成為遺憾”的標語,還是課本上“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的至理名言,都讓我們漸漸明白:表達愛意要趁早。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僅僅停留在明白這個道理的層面,卻依然羞于向母親表達愛意。“媽媽,我愛你”這五個字究竟為何會如此令人難以啟齒呢?究其原因,與中國傳統(tǒng)的歷史文化密不可分。傳統(tǒng)文化強調“孝”要通過具體的行動來實現(xiàn),而非直接通過言語來表達。歷史上,有許多感人至深的親情故事,但其中情感的表達大多含蓄深沉。比如,臥冰求鯉的王祥,為繼母捕魚,在冰天雪地中赤身臥冰,以孝心感動天地,卻從未有過一句對母親直白的愛意表達。朱自清在《背影》里,雖對父親那蹣跚的背影和艱難攀爬月臺的舉動滿含深情,卻未曾直接吐露一句“我愛你,父親”。久而久之,我們習慣了用“做”代替“說”,認為有了行動上的體現(xiàn),言語的表達就變得可有可無了。這種“以行代言”的傳統(tǒng)延續(xù)下來,逐漸導致了“羞于表達”的結果。
除此之外,現(xiàn)代社會的影響也同樣不容忽視。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越來越在意他人的眼光,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從而陷入了邏輯的怪圈。我們總認為對母親表達愛意是幼兒園小朋友該做的事,而自己已經(jīng)長大了,再對媽媽說“愛你”這樣的話,會不會過于肉麻?會不會被人笑話?會不會顯得自己過于幼稚?實則不然,敢于正視自己內心的情感,并將愛意宣之于口,而非用行動替代,不是幼稚的體現(xiàn),反而是成熟的標志。在行動與言語的二元辯證中,只有言語而沒有行動,就會讓愛意變得空洞;只有行動而沒有言語,則會讓愛意失去色彩。
愛要坦蕩蕩。正值母親節(jié),對于母親的愛,我們不妨說得熱烈些!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