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棗莊一位小學老師的性教育視頻最近火了。有人點贊“就該大大方方地講”,有人嘀咕“氣氛有點尷尬”。從課堂上的哄笑聲里,能感覺到六年級學生的難為情。這個年紀的孩子,都知道過馬路要看紅綠燈,性教育其實就是另一種交規,幫他們認識身體、遠離危險。否則,不學交規直接上路,容易出事故。
這堂課最觸動人心的地方,是撕掉了不該有的羞恥感。當老師表情自然地說出“陰莖”和“陰道”,學生們反而褪去獵奇心態,開始認真聽講。假如老師支支吾吾,懵懂的孩子就會跑去網絡段子里學歪。
這位老師走紅,也暴露了性教育拼圖的不完整。有的學校用生物課拼一角,有的拿心理課湊一塊,有的干脆空白。沒有統一教材,缺乏專業師資,靠個別老師兼職硬扛,很難保證教學質量。
同樣扎心的是,許多父母羞于談性,習慣敷衍說“長大你就懂了”。不但不教交規,還把導航儀藏起來,卻指望新手司機自學成才?難怪有女孩月經初潮以為得了絕癥,男生遺精覺得自己尿床不正常。
性教育這輛車,怎么開得更穩?政策保障是“方向盤”:“學校應開展性教育”已被寫進未成年人保護法,還需要更多配套措施,比如定課時、編教材、強師資,把性教育納入師范生必修課,培養更多專業的“駕校教練”。家校聯動是“發動機”:家長和老師聯手帶孩子走出誤區,把性教育變得和寫作文一樣自然。社會護航是“安全帶”:醫院、社區、公益組織各顯神通,在豐富的活動和游戲中,教孩子保護隱私部位、拒絕惡意傷害,比簡單說教更有效。
性教育從來不是選擇題,而是健康成長的必答題。科學有效的性教育,不能只靠少數“孤勇者”。為了每一朵花都不因無知而凋零,我們人人都來搭把手。大方講解“月經”“遺精”,就像科普“心臟”“肝臟”。給孩子穿“防彈衣”,永遠不要覺得時間還早,因為,傷害可能來得更早。
原標題:《性教育不能只靠“孤勇者” | 鋒面評論》
欄目編輯:潘高峰
本文作者:新民晚報 曹剛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