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英姿蘇繡作品《問鼎》。 鄒元瀚攝
鄒英姿在劈絲分線。 朱漢舉攝
當細膩溫婉的蘇繡邂逅雄渾滄桑的后母戊鼎,一場跨越3000多年的文明“對話”正在展開。
53歲的鄒英姿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蘇繡的傳承人,她的蘇繡作品《問鼎》引發關注。“傳統蘇繡多以花鳥、人物為題材,將青銅器元素融入蘇繡尚屬首創。”鄒英姿說。
如何用光澤絲線呈現青銅器的滄桑質感?鄒英姿從文獻資料中考證鼎身的肌理,“要將繁復的銘文、斑駁的銅銹一針一線繡出來,過程艱難。”
突破來自鄒英姿獨創的“滴滴繡”針法:通過點狀與短線狀針腳巧妙組合,運用相隔、相疊、相接、相交4種排列方式,以疏密有致的布局構筑獨特肌理質感,形成若隱若現的點狀光影效果,最終呈現出古樸厚重的藝術韻味。
如何精準呈現鼎腿暗處的細節,是另一個技術難點。“我深入研究了國畫、西洋畫的明暗表現手法,絲線不同于顏料,顏料具有水溶性、通過調和便可以實現色彩過渡的理想效果,絲線的色彩需要極其精準的把握,稍有不慎,色彩就失去了生命力。”鄒英姿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5日 10 版)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