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全球無障礙宣傳日”,本市無障礙設施夠規范、夠便利嗎?本報記者跟隨輪椅使用者體驗發現,一些無障礙設施還是給人“中看不中用”之感。
如今,無障礙設計遍布城市各個角落,但一些設施缺管理、缺細節。就拿輪椅坡道來說,雖已成為公共場所標配,但在具體坡度、扶手高度、坡道臨空側的安全阻擋等細節上,不合適的地方不少。比如,考取相應駕照后,殘疾人開車上路并不難,真正的難點在于停車。即便相當一部分停車場都配有無障礙停車位,但專用車位被占用、設置位置不合適、指示標識太模糊等問題十分普遍。可以說,無障礙的理念雖已刻入城市建設與更新的基因,但距離真正的“絲滑”出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無障礙常常“有礙”,癥結何在?首要一條,是現行無障礙設施標準不夠完善。目前無障礙設施的設計、建設、驗收標準等分散于多個規范之中,且不統一,這導致項目一開工,究竟優先適用哪條規范,“各有各的理解”。甚至有人鉆空子,在驗收階段走走過場,使得最終呈現效果大打折扣。與此同時,從交通出行到居家養老,從信息交流到數字應用,今天的無障礙建設涉及范圍廣、責任部門多。如何推動跨部門協同合作,最大程度整合各方資源,也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數據顯示,我國現有殘疾人約8500多萬,預計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無障礙設施是否健全,直接決定了他們能否平等體面、更有尊嚴地參與公共生活。在這方面,除了完善相關標準,嚴格落實各環節主體責任之外,更直接的還是在項目落地上多些“用戶思維”。無論是公共服務場所的低位服務臺,還是電影院里的輪椅席位,抑或是電梯間內的語音播報,相關功能該不該上新、上新后要怎么管理、還有哪些值得優化的細節,都需要向真正的“用戶”要答案。以人為本、主動求解,出行“門檻”越來越少,城市才能充滿人文關懷。
當然,物理障礙容易消除,實現更深層次的“觀念無障礙”任重道遠。彼此關心愛護、相互包容尊重,這樣的溫情城市,值得你我托付。
圖源:視覺中國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