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曾震宇)現如今,地震發生前,處于地震范圍附近的居民都會收到地震預警信息。地震局是如何提前作出預警?收到消息又該第一時間如何自保?5月12日,是我國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在應急管理部、中國地震局舉行的“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安全知識發布會上,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司長兼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王行舟進行了解答。
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司長兼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王行舟
王行舟介紹,地震發生后,地震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地震波主要有兩種波,一種是縱波,一種是橫波。縱波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速度約每秒6公里,破壞力較小;橫波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速度約每秒4公里,破壞力大。地震發生時,震中附近地震儀器先記錄到縱波,預警系統據此快速估算地震時間、震級、地點,推測地震動大小和影響范圍,搶在橫波到達前幾秒至幾十秒,利用縱波、橫波與每秒30萬公里的電磁波的速度差,通過手機、電視等向群眾發出警報。
關于地震預警信息的推送原則,王行舟表示,并非所有地震都會發布預警,預警信息實行精準推送,僅針對可能受影響的地區發布。一般當預估震級大于4級,或預估震中烈度大于5度時,才會對外發布。預警信息采用紅、橙、黃、藍四色區分級別,在預估地震動較強、烈度達5度以上區域發布紅、橙色警報,提醒公眾盡快躲避;在地震動較弱區域發布黃、藍色提示,避免恐慌。
同時,王行舟還向大家介紹了地震預警小程序,公眾可通過微信搜索“中國地震臺網”微信預警小程序,或各省地震預警微信小程序,免費獲取全國或區域性地震預警信息服務。
來源:光明網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