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5月4日訊(通訊員 葉春梅 張然 欣怡 記者 陳詠)“盡管在太陽下站久了既熱又累,但想到能為大家做點事情,能夠幫助到市民游客,特別有成就感。”4日,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大學生志愿者顧啟媛說。據悉,五一小長假,該院青年志愿者們穿上鮮艷的“志愿紅”馬甲,穿梭在揚州的綠蔭與花海間,用專業知識和熱情服務展示新時代五四精神。
忙碌不停
據介紹,志愿者們化身“植物解說員”,在旅游景點為市民游客揭開近期城市上空漂浮的“柳絮”的秘密。“這是懸鈴木果毛,雖然給人帶來煩惱,但每棵樹年固碳量相當于300臺空調,是城市當之無愧的‘綠色衛士’。”科普志愿者趙嘉雯告訴大家,面對“果毛煩惱”,大家出行帶好口罩,做好防護。大學生將植物學知識編織成流動的自然課堂,生動的演繹引得路人頻頻點頭。
據了解,正值揚州旅游旺季,志愿者們立足專業,在景區搭建起“過敏守護站”。“花粉三不歌——一不晨暮久徘徊,花粉揚時莫在外;二不隨意觸花蕊,過敏風險早防范;三不晾曬衣被敞,花粉沾附惹病災。”朗朗上口的防護口訣,通過志愿者馮康手中的傳單傳遞到游客手中。他們還貼心準備了過敏防護手冊,用科學知識為游客的健康保駕護航。
傳遞知識
記者注意到,學院標本館內,千余件珍貴標本在這個五一假期迎來千名參觀者,假期留校的大學生自愿擔任科普講解員,用通俗語言解讀標本背后的故事。據悉,學院面向中小學、社區及公眾免費開放標本館資源,十年來已惠及超萬人次,將科學的種子播撒在中小學生和社區居民心中。
據統計,今年旅游季,學院志愿者累計服務500余人次,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學院輔導員老師表示,當生物學知識走出實驗室,當科學精神融入城市肌理,這就是新時代青年對五四精神最好的傳承。在這個屬于青年的節日里,同學們將專業所學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力量,他們正如郁郁蔥蔥的懸鈴木,扎根知識土壤,伸展奉獻枝葉,必將成長為新時代棟梁之材。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