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韓國媒體《世界日報》發表文章稱,前不久舉辦的上海車展似乎證明中國是主導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霸主力量。這是因為許多中國公司正在推出大量采用先進技術的車型。中國電動汽車選擇的多樣性令世界感到驚訝,從昂貴的大型SUV到比內燃機汽車便宜的緊湊型車型。
中國電動汽車領域的競爭力來自哪里?最大的因素是市場規模。就在30年前,中國大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還是自行車。然而,隨著開啟了私家車時代,汽車市場開始爆發。中國在2009年就已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2024年,中國汽車銷量突破3000萬輛,超過美國和歐盟的總和。龐大的市場是本土廠商成功的基礎。
去年全球汽車產量9000萬輛,其中中國生產了3000萬輛。除了銷量之外,中國的產量也比美國和歐洲的總產量(2500萬輛)還要高。而且,2023年,中國超越日本、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中國還推行了重點培育新型電動汽車而非內燃機汽車的政策,因為內燃機汽車的技術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最重要的是,中國的實力來自于激烈的競爭。雖然在海外知名的中國汽車品牌有限,但實際上參與中國市場競爭的廠商多達100家左右。特別是,電動汽車從電池行業(比亞迪)或信息技術行業(華為、小米)等其他行業進入汽車市場的情況很多。這意味著中國比歐洲或美國更擅長創業公司的開拓精神和技術融合。
如果說蒸汽機車和鐵路是19世紀英國霸權的象征,那么福特汽車則是20世紀美國經濟帝國的標志。中國的比亞迪會成為21世紀全球新資本主義的象征嗎?比亞迪最初從事電池業務,后來在電動汽車領域取得巨大成功,到2023年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汽車制造商。
當然,21世紀20年代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對于中國崛起來說并不輕松。這是因為,美國盛行與中國經濟“疏遠”。也無法保證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早期主導地位能夠持續下去。 20世紀50年代,美國生產了世界上80%的汽車,但如今世界汽車工業由日本的豐田和德國的大眾主導。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