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本土的交響樂團當然要演好西方經典,但更要推廣中國原創。”指揮家黃屹說。日前,黃屹作為音樂總監率廣州交響樂團登臺國家大劇院,亮相第九屆“中國交響樂之春”。當大部分參演樂團都選擇帶上西方作品時,廣州交響樂團用《都會》《悲喜同源》《追光》3部有著濃重中國烙印的當代委約作品貫穿全場,交上了一份不太一樣的答卷。
羅宇罡/攝 音樂會上半場,華人作曲家周天創作的《都會》率先奏響,曾獲格萊美提名的他展開一幅“筆觸”細膩的交響畫卷,音符間,千年都會廣州的歷史積淀與煙火氣鮮活熱絡。著名作曲家陳其鋼的二胡協奏曲《悲喜同源》隨后上演,二胡演奏家陸軼文用古樸音色對話西洋管弦,曲中流動的中國意蘊深遠寬廣。
下半場,青年作曲家龔天鵬的交響曲《追光》奏出強音。沿著《國際歌》的靈感,龔天鵬用國際化的交響語匯展現了中國人民追求真理、同世界人民命運與共的時代精神,廣東音樂元素自然地融入其中,別致靈動。當北京音樂家協會合唱團用法、俄、英、中四種語言唱響《國際歌》時,飽滿澎湃的音浪震撼人心。這首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而作的《追光》雖然講述著中國故事,但龔天鵬并未刻意采用民族樂器或標簽化的地域特色。“寫作時,我努力了克服以往的弱點。”龔天鵬說,一年多的時間里,他擺脫種種先入為主的、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束縛,提煉發自心底的聲音,把當代年輕人眼中的大好河山呈現在觀眾面前。
羅宇罡/攝 在黃屹看來,“用交響樂團的標準配置來表達中國聲音,是傳播中國音樂的重要途徑,這可以降低中國作品被國際樂團演奏的門檻,推動作品的推廣。”未來,廣州交響樂團將繼續推廣委約新作,在豐富中國作品積累的同時,也為更多中國作曲家提供講好中國故事、施展才華的平臺。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高倩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