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鬧劇式的談判過后,俄烏重新開打。當地時間2025年5月24日凌晨,烏克蘭首都基輔傳出劇烈爆炸聲,防空警報響徹全城,整個基輔的夜空,也被爆炸帶來的火光點亮。烏克蘭空軍在事后稱,俄軍當天向基輔發射了多枚彈道導彈,無人機殘骸擊中住宅樓并引發火災,造成至少2人受傷,斯維亞托申區和第聶伯羅區成為重災區。基輔市長克利奇科緊急呼吁市民前往避難所,并稱“城市正遭受俄羅斯的聯合襲擊” 。
盡管到目前為止,俄羅斯并未對此事做出回應,但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對烏克蘭近期軍事行動的報復性回應。因為在襲擊的前一天,俄羅斯13個地區遭遇烏克蘭上百架無人機的襲擊。甚至莫斯科也遭到了24架無人機的襲擊。
坦率地說,俄烏雙方雖然重啟了中斷三年的直接談判,也都同意要舉行第二輪談判,但是上一輪談判的不歡而散,其實已經暴露了戰爭雙方的心態,因為最核心的結構性矛盾依舊沒有改變。俄方要求烏克蘭承認頓涅茨克等四州主權、放棄加入北約并裁軍至8.5萬人;烏方則堅持“全面停火、俄軍撤離包括克里米亞在內的全部爭議領土”的立場。這種完全對立的要求,基本是讓談判開場即僵局。
更為關鍵的是,國際社會的干預,不光沒有減少俄烏雙方的矛盾,反而擴大了俄烏雙方不敢做出“讓步”的代價。美國一方面通過制裁施壓俄羅斯,如威脅對俄能源進口國征收500%關稅;另一方面又試圖以“調解者”身份推動停火。如此反復的行為,加劇了俄羅斯對西方國家立場的懷疑。尤其是,長期的沖突導致雙方社會層面矛盾持續升級,任何一方貿然的讓步和妥協,勢必要被扣上“投降者”的帽子,這也讓雙方政府根本不敢觸碰關鍵性條款。
很直白地說,當前俄烏沖突已經呈現出一個很大的趨勢。即在雙方結構性矛盾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因為國際社會的干預、或者說美國的干預,雙方均將談判,作為一個戰略試探的工具,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談判。這就勢必導致,雙方出現一個“邊打邊談”的局面。而且,更關鍵的是,美國介入時的搖擺立場,讓雙方均沒有足夠的“對談判結果有保障”的安全感。所以,我們基本可以判斷,在俄烏雙方均未露出疲態、或者說在俄羅斯和歐洲均未露出疲態的情況下,這場沖突恐怕仍將繼續下去,直到其中一方徹底失去戰爭能力。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