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放紙鳶,春風拂面柳絲牽。5日,北京藝術博物館舉辦清明節非遺技藝專場體驗活動,邀請觀眾親手繪制迷你風箏,感受春至燕來的節氣之美。
“清明時節除了祭祖以外,還有許多傳統習俗。比如,踏青、吃青團等等。”工作人員介紹,放風箏就是一種重要的傳統習俗和民間喜聞樂見的戶外活動。
20個親子家庭體驗了繪制風箏的樂趣。“風箏一般是以竹料為骨架,用紙或絹蒙面裱糊,再繪制而成。”工作人員介紹,活動中,大家繪制的風箏是北京地區很有代表性的沙燕風箏。
“我們今天在風箏上繪制的都是寓意著吉祥美好的傳統圖案。比如這個圖案,你們在哪兒見到過嗎?”工作人員展示著一幅蝙蝠圍繞著壽字、桃子的圖案,這是傳統的“五福捧壽”的圖案,寓意著多福多壽。“在藝博‘吉物詠壽’展覽中,就展示著一個重量級展品——五福壽桃盤。”
“上了高中以后,學習比較緊張。我希望在清明假期,能感受自然和藝術的美,放松心情。”一名參加活動的高二女生說,她參觀完藝博,還要拿著自己繪制的小風箏去體驗皇家御河游船。
藝博負責人表示,博物館希望為觀眾提供平臺,帶領觀眾感受自然、節氣之美,體會傳統技藝和民族文化的魅力。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孫樂琪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