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嚴慧榮
每年立夏這一天,在畬鄉景寧廣大農村家家戶戶都要制作一種米糊食用,深受大家喜歡,當地人把它叫做“立夏糊”,也有叫“立夏羹”。關于它的來歷,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西漢初年,有一個叫浮丘伯的圣人,據說是荀子的高徒。由于他與朝廷政見不合遭到迫害,便一路南逃,到了景寧,一看這地方山清水秀,于是就隱居了下來。他晚上做學問,白天釣魚,時常為當地住民排憂解難,與當地住民和睦相處,同時他還養了兩只白鶴,怡然自樂。
有一年的一天,村上人不知生了什么病,一個個上吐下瀉,非常痛苦,有人就去向浮丘伯求救。浮丘伯博聞強記見多識廣,一看病情后,就知道了個八九不離十,于是就親自到山上挖來草藥。一到家就熬制了一大鍋讓村民服用。藥又苦又澀,非常難吃。大人還好說,小孩子說什么也不肯吃,甚至有家長打罵也還是不肯吃。大人看在眼里,愁在心里。怎么辦呢?
浮丘伯冥思苦想,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浮丘伯從自家的米缸中舀出十幾斤秈米,叫人把米磨成細粉,用冷水調成米羹狀,然后加進草藥湯,還有一些事先烹制好的筍粒、野菇、麥豆等佐料,倒入鍋中邊煮邊拌,直到熟透。
村民平時就不富裕,一年難得吃上幾回白米,浮丘伯一碗一碗分給大家,大人小孩吃得津津有味。不到兩天,村上人的病就好了。大家連連感謝浮丘伯是個大善人。
后來,這位圣人駕鶴飛天,成了仙。為了感恩他的善舉,后人就把他居住的村名叫“浮丘”;把釣魚的溪名叫“鶴溪”,縣城因溪而名;浮丘村后的山叫“釣臺崗”;釣魚的地方叫“釣臺磯”。
每當想起浮丘伯,就會想起曾經吃過的米糊。于是就有人嘗試著制作米糊,條件好的村人還加進去一些肉,那真是美味可口。因為第一次吃米糊的那天,剛好是立夏,于是,村民把它取名“立夏糊”。從此以后,立夏吃米糊的習俗就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廣大農村還流行著這樣一句方言俗語:“立夏糊,吃到肚里嗨鼓鼓。”意思是說立夏這天家家燒立夏糊,人人吃飽,肚皮里面就鼓鼓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