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2025年05月03日01版)
“你不曉得吧?我們多了‘新幫手’!”記者在湖南省湘鄉市泉塘鎮錦屏村采訪時,種糧大戶舒綱舉提供了一條新聞線索。
第二天清早,薄霧未盡。舒綱舉帶著記者踩著露珠來到了田埂,拿著對講機吆喝起來:“伙計們,開工嘍!”
農機應聲出動,旋耕機在前面翻卷出泥浪,高速拋秧機緊隨其后,插出一行行整齊劃一的秧苗!
“這機器,一天能插秧60畝,頂得50個勞動力哩!”舒綱舉蹲在田埂上,指著高速拋秧機說,“看這株距齊整,返青期能省下一周時間,關鍵還能增加一成產量!”
舒綱舉是種田的老把式,負責的合作社托管著12000畝農田。前些年,一到農忙季節,找人插秧是個頭疼的事——揣著鈔票挨家挨戶找人,人手湊不夠,還耽誤了農時。
“現在,有了這些‘新幫手’,再也不愁了。”舒綱舉眉開眼笑。
添了新農機,成本怎么算?譬如,這臺高速拋秧機領完補貼才6萬元,農機站師傅還上門來免費培訓。舒綱舉掏出磨得發亮的筆記本,算起了細賬:每畝綜合成本從920元降到800元,畝產穩穩當當800斤以上。(禹愛華 辜晉)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