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在深圳科學技術館,觀眾參觀“機械大腦”。新華社記者 陳宇軒 攝
新華社深圳5月2日電(記者陳宇軒)在射擊游戲中體驗量子密鑰分發的原理、通過“機械大腦”感受大腦對各種刺激的不同反應、像組裝積木一樣設計小分子和大分子藥物……位于深圳光明科學城的深圳科學技術館1日投入運營,950個各具特色的展項為粵港澳大灣區觀眾帶來了科技、藝術與文化交融的全新體驗。
深圳科學技術館總建筑面積12.83萬平方米,以“數字文明、創新未來”為展示主題,以“通信科技”為展示主線,設有“你好,世界”“美好生活”“智慧產業”“宇宙探源”4個常設展廳,聚焦數字文明世界、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應用的數字化生活、工業生產的數字化變革、極微觀和極宏觀的前沿領域等科普主題,還設置了科普影院區、創新實踐區、科技交流區、公眾服務區等多個功能區。
記者在現場看到,深圳科學技術館開館第一天人流如織、秩序井然。絕大部分項目可以互動體驗,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少年兒童,都沉浸于科技的魅力。深圳科學技術館館長鄭永春說,館內的陳設打破了傳統的學科邊界和展臺式布置,重點打造沉浸式互動體驗空間。“這里不僅是知識展示中心,更是科學探索中心和科學教育中心。”
5月1日,在深圳科學技術館,觀眾利用積木玩具設計小分子和大分子藥物。新華社記者 陳宇軒 攝
深圳科學技術館外表面帶有深灰色金屬光澤,場館內部有38米的超高中庭。建筑整體呈“U”形,由9萬多塊異形多曲面不銹鋼面板和巨型拉索玻璃組成,像一艘大型飛船,象征著探索未知的勇氣和開拓未來的決心。
4月30日,深圳科學技術館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14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將推動更多前沿科技成果轉化為優質科普教育內容。
鄭永春表示,深圳科學技術館將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科技場館的交流互動,展示前沿科技成果、大國重器以及背后的科學精神,弘揚科技創新文化,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