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國家衛健委宣布,針對中日友好醫院胸外科肖某被舉報所引發的相關輿情成立調查組,對肖某、董某及有關機構等進行認真調查核查。事件中,“4+4臨床醫學試點班”引發網友高度關注。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多位臨床醫生了解到,我國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多樣。當前主流的培養模式有5年制本科、“5+3”一體化學制(本碩連讀)、8年制本博連讀、5+3+X模式等。
為什么醫學人才會有這么多種培養模式?
5月1日,南開大學醫學院教授漆智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各種模式下,人才培養目標和側重不盡相同,并非學醫就只有醫生這一種職業出口。“比如目前較為主流的‘5+3’,即接受5年本科醫學教育后進行3年規培,這一模式以臨床勝任力為核心,更為注重臨床科室輪轉和技能訓練;而8年制的本博連讀,臨床與科研并重,投入實驗室時間較多,側重培養研究型醫學人才。因此,前者學生在畢業后則一般更傾向于選擇醫院工作;相應地,后者8年博士畢業后,在高校或科研機構任職的比例會更高。”
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臨床醫生?一位不愿具名的國內三甲醫院主任醫師、醫學院博導強調,對于臨床醫生而言,看100篇文獻,不如親手處理100個病人。比較傳統的醫學生培養模式是5年臨床醫學本科,在此基礎上延伸出“5+3”一體化培養、8年本博連讀等。“我們這一代資歷較老的醫生,往往都是5年臨床醫學本科畢業后,先積累豐富的臨床一線工作經驗,再針對性地攻讀碩士、博士,走的是‘先實踐、再深造’的路徑。醫學的本質是解決患者問題,因此在臨床醫生的培養中,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臨床實操能力的培養。”
多位受訪專家均提到,規培是醫學畢業生在畢業后提升臨床醫生診療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臨床醫生執業的必經之路。根據《關于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2013年)要求,所有新進醫療崗位的本科及以上學歷臨床醫師必須完成規培,規培時長通常為3年。
在規培基礎上,要繼續培養能夠獨立、規范從事疾病專科診療工作的臨床醫師,還要經過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2016年發布的《關于開展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動專科醫生培養,培訓對象為: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并取得合格證書,擬從事某一專科臨床工作的醫師或需要進一步整體提升專業水平的醫師;具備中級及以上醫學專業技術資格,需要參加專培的醫師;醫學博士專業學位(指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中醫)研究生。據記者了解,當前專培因專科特點和技術難度不同,具體要求會有所差異,周期通常為2~5年不等。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