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是威脅五歲以下兒童健康的首要難題,長久以來缺乏有效防治手段。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生殖醫學科孫剛教授和汪旺生研究員團隊在《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上發表最新研究為早產防治帶來新曙光。
研究團隊發現,在分娩過程中,一種名為S100A9的蛋白質發生了“身份轉變”——它去磷酸化后從細胞漿“搬進”細胞核內,并通過與特定蛋白合作,開放了細胞核內異染色質的“基因鎖”。這種變化導致原本被嚴格管控的轉座子元件(LINE-1)大量表達,從而通過I型干擾素反應啟動細胞的衰老機制,促使胎膜細胞進入衰老狀態并釋放炎癥信號,最終推動分娩進程。
為驗證這一發現,研究團隊進一步在孕鼠身上進行實驗。他們發現,羊膜腔注射特異性表達于細胞核內的S100A9載體病毒可以在小鼠胎膜細胞中誘導上述一系列反應,并最終導致早產發生。令人驚喜的是,這一過程可以被一種用于治療HIV病毒感染的現有藥物——替諾福韋阻斷,讓早產發生率顯著降低。
此次發現的胎膜成纖維細胞衰老分子機制,可為早產防治提供潛在的新藥物靶標。鑒于替諾福韋抑制LINE-1逆轉錄的有效作用,它有望成為臨床上防治早產的“新武器”。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張帆博士研究生,生殖醫學科孫剛教授和汪旺生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