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高校相繼頒發“AI禁令”,規范學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為,但還有很多學生依舊依賴AI,并想出了用AI工具給論文“降AI味”的辦法。不少查重網站也上線了智能或人工降低AI生成疑似率的服務。

得益于AI在數據、邏輯、效率等方面的巨大優勢,論文有了更多“寫法”。用AI技術輔助寫作論文,未嘗不可。問題的關鍵,是以什么樣的目的使用AI。合理地“問”AI,或也能給研究主題提供新的思維視角,節省下大量搜集資料的時間和精力,不必再下苦功夫,也不必再坐冷板凳。然而有的學生動輒向AI要思路、要框架、要數據,放棄了自我思考的主動;有的學生過度采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寫作套路和風格雷同,原創性難覓;有的偏信AI給出的數據和結論,缺乏嚴謹認真的核對核實。饒是如此,用AI寫作論文已與作弊無異,用智能工具“去AI味兒”,則更是荒唐。
畢業論文也好,日常學術論文也罷,其創作過程都是研究者主動性、原創性和創新性思維勞動的結晶。獨立的思考、新穎的視角、翔實的數據和扎實的寫作能力,是一篇論文不可或缺的“骨肉”。如果過分依賴AI,將思考和研究的主動權讓出,無異于是在啃AI嚼過的“饃”,自然也就談不上什么學術質量和創新。更關鍵的是,即使后期采用所謂“AI降重”“識別AI”,也并不能保證論文的質量一定能夠過關。須知,目前AI降重或者識別的結果,既缺乏權威公正的評判認定,也可能滋生寫作者信息泄露、詐騙等安全風險。
用AI寫論文已然錯了,用AI去AI味兒是錯上加錯,掩蓋不住學術變質的臭味兒、急功近利的酸味兒,尤其是頂著學術論文之名實為學術垃圾的朽味兒。在AI使用已經無法避免的當下,學術界和技術界該聯起手來,不讓AI淪為一些人混學歷學位職稱的工具,不讓AI成為學術殿堂里的最牛的學術大佬,不讓一個領域甚至一個社會的科學進步寄托在AI上。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李松林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