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5歲男性因一年內體重驟降33公斤(BMI 11.2)確診克羅恩病。《中國炎癥性腸病診療指南2023》指出,該病以透壁性炎癥為特征,約35%患者首診時已出現重度營養不良(白蛋白<30g/L)。
病理機制
免疫失調:IL-23/Th17通路異常激活,腸道屏障完整性破壞(血清連蛋白>3.6ng/mL提示屏障損傷)
營養掠奪:小腸廣泛炎癥致吸收面積減少60%-80%,每日熱量流失達500-800kcal(相當于基礎代謝量的30%)
診斷標準
內鏡證據:結腸鏡見節段性潰瘍及鋪路石樣改變(敏感性92%)
影像特征:MRI小腸造影顯示腸壁分層強化(特異性89%)
實驗室指標:CRP>10mg/L+糞便鈣衛蛋白>250μg/g(陽性預測值94%)
治療原則
誘導緩解:維多珠單抗(α4β7整合素抑制劑)靜脈給藥,8周臨床應答率78%
營養重建:全腸內營養(EEN)持續6-8周,可修復腸黏膜(絨毛高度恢復40%-60%)
并發癥管理:狹窄性病變行球囊擴張術(5年免手術率68%)
早期預警
不明原因體重下降>10%/3個月
持續腹痛伴夜間腹瀉>6周
青少年期反復口腔潰瘍(發生率41%)
《世界胃腸病學組織克羅恩病管理共識》強調:確診時平均延誤23個月,早診早治可使5年手術風險降低54%。出現慢性腹瀉合并體重下降應及時進行膠囊內鏡檢查。
參考資料:《中國炎癥性腸病診療指南2023》《美國胃腸病學雜志》
炎癥性腸病
全部評論 (0)